服务咨询热线:
当前位置:河北中职网 > 院校新闻 > 招生问答 >

简述东阳文化的精神特质·东阳日报-一起关注

来源:保定中专技校网

时间:2023-01-18 04:25

内容摘要: 东阳山川毓秀,文化朴茂,人文渊薮,积淀优渥。 自汉兴平二年(195年)开元至今,沧海桑田,风雨洗礼,已越1800多年。先人们胼手胝足,筚路蓝缕,开启山林,构建文明,使得吴越

当然,由于环境的变化与生活节奏的加快,东阳人的文化基因也在变异,或消失,或重新排列。

所谓庙会,就是由一个或几个村落主办,民众自发参加的集会。这个聚会祭拜自然神、祖先神或当地对社会作出过突出贡献的人物灵魂。东阳的庙会一般的说法起源于明代,后渐变为游玩、娱乐、购物的大卖场,祭祀活动已被迎神和演戏所取代,迎神、演戏、购物成了庙会中的最重要的活动。

5.从庙会文化中,我们可以了解东阳文化的丰富性。

农民珍惜土地,辛勤劳作的形象跃然纸上。

“尖头笠帽翘扁担,铁笃搭拄百纽屩。”这是东阳农民形象的白描,它凸显了农民无惧风雨、勇挑重担、吃苦耐劳的坚韧品格与老黄牛精神。东阳精细农业经典举措体现在对农作物巧施肥料的两个关键环节上:其一是种水稻要塞毛二三次,其二是栽玉米苗普播“缸汗”。塞毛与施“缸汗”成本低,肥效好,但准备工作烦琐,消耗体力大。养猪是传统农业的重要一部分,农户家家户户养猪,猪多肥多粮多。东阳的单良村、大仁村,在1958年粮食亩产全县第一,获国务院奖状,村书记参加全国劳模大会,受到毛主席、周总理接见。20世纪80年代寀卢经验一炮打响,名满浙江,誉满江南。

东阳人爱水用水,水乳交融,东阳人管水治水,智慧无穷,融入血脉。

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,人口的大规模流动,天南地北人的重新集聚,特别是伴随生产方式的剧变与分配形式的多元,各类文化蓬勃发展,教育文化、影视文化、工艺美术文化尤其绚丽多彩。在中国社会经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,东阳林林总总的文化形态,到底蕴含哪些精神特质,应该发挥何种功能,实在令人深思!

自汉兴平二年(195年)开元至今,沧海桑田,风雨洗礼,已越1800多年。先人们胼手胝足,筚路蓝缕,开启山林,构建文明,使得吴越古地山辉水媚,农桑植艺争先,百工竞技载誉,书院城乡林立,硕儒俊彦迭出,故事美谈连绵。

1.从巨石文化和水文化形态中显现的刚毅坚强、吃苦耐劳精神,南北乡共有,具有统一性。

庙会来临,举办地村落家家户户买肉买鱼,置办酒菜,包粽子,做点心,邀请亲朋好友看戏、吃饭。各村罗汉班、草台班赶来助兴,商人、农户忙于做生意。会场内外,人头攒动,熙熙攘攘,百货齐集,琳琅满目;吆喝不断,此伏彼起,庙会现场,热闹异常。会因庙而起,庙借会而盛。两者融合,百年传盛,春风化雨,使得东阳乡土风俗文化的根柢更深,枝叶繁茂。

巍山,在邑东五十里,唐代称万岁山。镇前平畴兀起,海拔275米。山腹有涌石八方,大小高下不等,多紫黑色,重数百上千斤,呈八仙聚讲形。巨石从何而来,用何工具运至此地?街谈巷议,古来共谈,但始终无解。久而久之,人们称这些大石块为“神仙石”“巨石”。除此之外,还有六石街道石塔村的石角山土墩墓、祥湖支石墓、江北街道银角山石室土墩墓等。这些墓葬都分布在黄土丘陵的山巅上,作东西向,规模宏大。墓陵由巨大的毛石叠筑而成,这些巨石或板状,或条状,或方形,一般高约2.8米,宽约1米,厚约0.8米,最大的一块高8米,省内绝无仅有,全国也属罕见。2003年4月,市文保部门对六石的石角山土墩墓进行抢救性发掘,获玉樽一只,玉质饰物3000余件,其形大小不等,条形、拱形、月牙形、剑形皆备,其色青、蓝、黄、白、紫金、棕红均有,可见其加工技艺之精,审美能力之高。参加现场发掘的省文物专家为之惊叹,认为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,此巨墓遗迹时属春秋,显示大自然的抽象美,也彰显石材的坚毅与力量。

人多地少且土地贫瘠,这是东阳自古以来的一对矛盾。生之者寡,食之者众,生活憔悴。耕地总量自明初14世纪来一直到民国初的600多年里,长期徘徊在50余万亩,土地开发已然达到极限。1949年,东阳人均耕地尚有1亩余,至1988年人均约0.5亩,人满为患,于是出现了精细农业,唐山公办技校,着力改地造田,改造黄土丘陵,改造低产田。走进山区,笠帽丘、蓑衣丘比比皆是。山坑旮旯,凡是能产一畚箕谷物的插针之地都已垦植。山坡陡地不知凡几,也用来种植玉米、番薯、粟谷、茶叶、药材、果树等,不计水土流失,收成丰歉。宋代诗人杨万里诗云:

 

2.从农耕文化中,可窥见最为耀眼最为实用的深耕细作、寸土寸金的土地情怀,古今如此,具有连续性。

各类工匠除服务本地民众生产、生活所需之外,大量的富余匠人,成群结队,外出揽活谋生,被称为“出门侬”“东阳帮”。其足迹踏遍江西、江苏、安徽、上海等省市,省内的上八府(金华、衢州、绍兴、宁波、温州、台州、处州)、下三府(杭州、嘉兴、湖州)都是东阳手艺人的作场,桐庐、富阳、建德、昌化、临安等地大量民居、家具都是东阳工匠的作品。东阳手艺人精于技艺,诚信立本,为人处事机敏平和,口碑甚佳。改革开放后,东阳市委、市政府将建筑业列为支柱产业,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以大力扶持,东阳建筑业枯木逢春。大小建筑公司如雨后春笋,各类人才若过江之鲫,机械设备幡然更新。2008年8月,以中天建设集团购进德国产S455第一台泥水盾构机为标志,东阳的建筑业生产能力迈进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。企业资质跃上新的台阶,特级资质企业、一级资质企业的家数远超西部省市的总数。2023年,东阳完成建筑总产值2386亿元,已经10年蝉联全国县级市第一名。“建筑之乡”的品牌打响神州。

忽如一夜春风来,千树万树梨花开。东阳的文化之树根深叶茂,万紫千红。文化是一国之软实力,是一县一市发展的永恒动力。我们有理由相信,东阳的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一定会比翼腾飞,高歌猛进。

 

岭脚置锥聊结屋,尽区柿栗上山巅。

东阳建筑业滥觞于秦汉,发展于唐宋,兴盛于明清。至今保存在各乡镇的明清古民居“十三间头”“廿四间头”、厅堂、祠堂等800余座。这些古建筑地处形胜,环境幽雅,形制规整,装饰华美,技艺精湛,内涵深邃。较之北京四合院、云南干栏式竹楼、福建永定的圆形土楼、安徽徽州民居等,毫不逊色,极富地域特征和技艺个性。特别是结构上的普施腰檐,俗称“阶沿”,也叫“廊下”,一般为鲁班尺6~8尺,勾连内外,相接庭院,集交通、休憩、观赏诸便。檐沿为民居建筑之门面,制作最为精良,反轩、牛腿、琴枋、刊头、插翼、虾背梁、檐柱、檐梁竭尽雕刻之能事。用在柱与梁、梁与梁之间的联结木构件——雨伞销,是东阳匠人的独特发明,硬木制作,牵引千钧,他乡绝无。

东阳比较出名的庙会有:吴宁之八月十三,相传胡公大帝则生日(农历,以下同);江北猴塘殿九月十五庙会;横店潮水殿六月十四庙会,中专升大专,相传为唐郭子仪忌日;巍山、马宅五月十三庙会,高中学校地址,三国关公大帝生日;湖溪六月初四庙会;黄田畈三月三庙会;南马九月半庙会;千祥六月十一庙会;另则林头、蔡宅、厦程里、李宅、歌山、茜畴等地都有相当规模的庙会。

唐宋以降,东阳人文崛起,办学黾勉。官学按部就班,唐县令戴叔伦“饰崇文庙,教阐虞庠”,且有一定的规模。出现了以厉文才(606—683)、冯宿、冯定、舒元舆等一大批名宦巨擘,形成东阳历史上第一个人才高峰。宋代的东阳办学之风甚盛,特别是私学昌隆,邻县他乡有所不及。从南宋建炎二年(1128)赵公藻在城南溪东(今大寺下附近)创办友成书院开始,相继建成一批较好的书院,有石洞书院、南园书院、西园书院、屏山书院、南湖书院、青溪书院、高塘书院、籯金书院、洛阳书院、鹿山书院,全县计20余所,占南宋书院310所的6.45%,还有一大批义塾分布乡里。宋代东阳文进士142人,占东阳同类进士的46.5%。东阳办学溥博苦辛,影响深远,一些名门望族社会贤达为办学捐金献银、助田助山。清末民初全县有学田11793亩。至民国十八年(1929),《浙江省教育统计表》载,东阳公私立小学396所,列省内75县市之首。境内的一些书院几经易主,历尽沧桑,终于迎来新中国的万道曙光,摇身而成为小学、初中、高中。这些学校的校舍、设备是现代的、时尚的,但它们的灵魂是古老的、传统的,如江北街道夏渠小区的崇正书院蜕变成了夏渠小学;吴宁街道的东白书院1949年与宏道小学合并,改称现在的吴宁镇第一小学;吴宁书院演变为现在的东阳中学;湖溪忠清书院,几经蜕变,已变成当今的湖溪高级中学。漫长的办学历程,艰难的教学实践,千余年来,东阳人紧紧围绕“立身修德”“经世致用”两大主题,名门办学,大师讲学,教育自主,学术自由,蔚然成风。石洞书院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,邀叶适主师席,朱熹、陆游、吕祖谦、魏了翁、陈傅良先后讲学。朱熹先后4次到石洞书院,并留下题识。他们或高举理学大旗,或倡导功利之学,各自传经布道。而横城义塾方逢辰,八华书院许谦等大师教书育人,至诚谆悉,讲明穷理,强调“本末兼该”,固本养元。日积月累,久久为功。东阳教育孕育了勤学苦读的学风,严谨扎实的教风,直至演进为近代最具特色的“霉干菜,土布衫”为表征的东阳马生精神。如今,东阳教育硕果累累,已走出13名院士,近百名大学校长、书记,1300余名博士、博士后,一万余名教授、副教授,造就了“十三名院士汇一市,千余名博士同故乡”的“教育之乡”。东阳的教育在东阳人的价值观念中占有主导地位。读书明理,读书成才,走向成功,是东阳人的文化基因。宁可欠饭食,不可不读书,这是东阳人的文化自信。

由于生存环境的逼仄,生活困苦的驱使,东阳人苦觅生存之道,痛改“不习工商”“不事文饰”“不轻去其乡”(隆庆《东阳县志》)的旧俗,萌发“积财千贯、不如薄艺在身”“离乡则贵”的新理念,大批穷苦农家子弟习泥水、木匠、石匠、篾匠、裁缝、木雕、油漆等手艺,“一把斧头一把锯,哪里合算哪里扣(去)”“向外刨食,走遍天下”成了东阳手艺人的行动指向与性格特征。明代以后,手工业从家庭副业中分离,形成了一支以泥水、木匠为主体,伴以铁匠、木雕、竹编、箍桶、棕匠、刺绣、镶牙、制茶、火腿加工等为业的百工队伍,百工之乡应运而生,也有人称东阳为“泥水木匠的仓库”。

东阳地处金华盆地东北部,山脉横贯东西,境内丘陵众多,南北两江东水西流,三单乡的清溪、玉溪入嵊州剡溪(曹娥江),巍山之大爽溪逶迤注入诸暨浦阳江……古代东阳,水灾纵横,民生维艰。传说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莅临东阳治水,风餐露宿,风雨兼程,登八面山,凿金鸡泷,决南乡漫天洪水于东海,使得良田成片,稼穑丰稔,留下许多美妙而令人遐想的传说故事。如《禹化龙》《禹王八面山》《禹耕田》等等。而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的含有“禹”字的地名更是数量众多,意味深长,如境内最高山峰东白山附近有大禹岭,湖溪有禹耕岭,横店有禹山(即八面山),吴宁有禹山脚,黄田畈有大禹尖、禹王峰,南马有禹睛山,大禹脚印等,不一而足。还出现了一批与治水关系密切的村落,如夏溪滩、湖头陆、南上湖等。由大禹精神滋润,扎根于民间的东阳水文化源远流长,璀璨万丈。堪称东阳“都江堰”的寀卢洲义堰,建于东汉年间,拦东阳江水,“灌八都溪北定安畈周围田地三万余称”,“定规界轮番值理”,干渠长6公里,支渠16条,至今可灌溉农田4000余亩。还有唐宋年间修建的都督堰、富民堰,元朝修建的南溪堰,明代修建的环清堰、灵坦堰……人们利用地形地势,治水、引水、用水,还挖掘大小不等山塘、野丼数百千口计,用以蓄水抗旱。据《道光志》载,全县3亩以上池塘108口。20世纪50年代和70年代,东阳人万众一心,克服无数困难,用双手和铁肩,建成了横锦水库与南江水库,标志着东阳治水亘古未有的伟大成就,并且秀水西送,给举世闻名的小商品市场义乌用水不足提供有力支援。东阳人喜欢伴水而居,或卜居水塘边,或占籍溪坑岸。北向好以塘为伴,以塘命名的村庄有二三百个,如金塘、李塘、高塘、米塘、澄塘、留贵塘……南乡喜与坑为友,就紧邻溪岸树屋,如雅坑、大坑、沈岭坑、百支坑等。坑与塘也成了人们爱水的佐证。

田塍莫道细如椽,便是桑园与茶园。

庙会文化是东阳文化的一个厚重底色。旧时,每一个村落都有大大小小的庙,不同的庙里供奉着不同的神灵,像卢宅、李宅、巍山等大村落五庙齐耸,四季香火缭绕。但有庙不一定有“会”,有“会”的地方也不一定有庙。既有庙,也有会,并且能够千年传承者,实属不易。

4.从教育文化中,我们可以得出读书改变命运、知识成就未来的铁律,揭示勤耕苦读、追求卓越的人文性。

东阳地理本是简单,其最大特点是三山夹两盆,两盆涵两江,“七山二水一分田”。大盘山脉分支的中条山穿越市境中部经吴宁南面径入义乌,将东阳分成南乡和北乡。而南北乡语言、习俗、个性各成一体,差异明显。“南乡佬,北乡鬼”,或许就是对南北两地人物性格的概括。

东阳山川毓秀,文化朴茂,人文渊薮,积淀优渥。

3.从建筑文化中,可以领略百工竞技、经营四方的胆识与灵气。由低档向高端,具有创新性。

文化的真谛是什么?国学大师吕思勉说:“文化只是生活的方式。”文化学者余秋雨说:“文化是一种养成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,它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。”《辞海》上说:“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。”关于文化的定义,也许是世纪上最难下的定义。有专家说,关于文化的定义有180多种。真是智者见智,仁者见仁。我以为吕思勉和余秋雨先生讲的定义符合逻辑,比较直观,相当实在。东阳文化,就是东阳人的生活方式、劳作手段、心路历程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,一方人滋养一方水土。这就是东阳人谋生存、图发展的哲学,也是东阳人文化创造的精神所在。细而言之,东阳文化有如下显著特色特征:

- 快速报名 - 马上领取入学名额

快速报名

招生问答

首页

电话了解

在线咨询